在這裡先說明,唐小B的國際學校是5歳開始小一,所以他上個學年己是”P.1”;但本地制度是5歳開始K3、6歳小一;唐小B的P.1,程度大概與本地K3相若。為方便理解,我也以「K3」代表他5至6歳這一年的發展。
作為唐小B學校的家長,大家都同意的是:這間學校是很hea的。選它的家長,應該就是貪它不催谷,所以以我所見,怪獸家長不多(但不會完全沒有!)。
這學校甚麼都很「淺」,我認為程度是適合幼齡兒童學習的自然發展。我不認同「深」等於叻,我可以接受偏淺的課程,但唯一要求是語文根底要在幼年時開始打好。
這學校唯一不hea 就是鼓勵閱讀,從K1開始已每週要在家看圖書(英文),圖書在學校圖書館借。每星期看完一本書,要寫幾句感想,當然是家長寫。K2開始,每星期看一本英文書、一本中文書。K3開始,每星期除了一中一英圖書,還加上平均要看兩本readers(英文)。
由於學校K2開始教phonics,學生在K2學期尾基本已可以自己獨立閱讀與年齡相應的圖書。K3讀的readers,老師會問學生readers的內容,以評估他們的理解能力。
唐小B閱讀能力較佳,根據某些國際標準來量度,他是優於平均年齡。
學校很少功課,做的練習多是課堂上做的,而K3這一年多了很多寫作的練習。我們有時回校出席一些活動,細閱壁報上張貼的學生作品,也驚嘆原來他們已可寫一個6-8句的短文! 要強調「驚嘆」是因為這個結果是在不催谷的環境下達到,而不是靠背誦、默書、大量功課下催生的結果。
英文有默生字,一星期默6-8個生字,都是常用字。我沒有和唐小B溫習,學校有教他們每天自己練習一次,要寫下來。這一年我都沒有怎樣要幫唐小B溫習、看功課,主要是他看readers後和他談一下故事內容。作為家長的「工作量」,很輕鬆。
好,英文勁,中文呢? 中文的確要求很低,但在國際學校中算是佔比重教多,也要寫生字。用普通話上中文,同樣是在不催谷下唐小B可以應付簡單對話,發音也算不錯。奇怪地,唐小B頗喜歡中文,對看中文沒有抗拒,但寫中文字的話…當然不是他那杯茶!
近學期尾的時候,學校派回一本電腦科的功課(註:現在的教育好厲害,K3己有電腦課! 回想我是中三開始才有電腦科呢!),是學生們自己改篇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故事,自己用keyboard打字打出來,再列印,釘成一本小書的樣子。家長們收到這份功課,都覺得很amazed。雖然這份功課不難、不深,但最難得是學生們自己一手一腳去做,由白紙開始,填上故事,最後造成一本自己的書。
至於電腦科,原來他們在玩一些program是教寫program的基本原理,遊戲中學習。不用說,這是唐小B的favorite學科。
數學他們學的很淺,加減數最多是十位加十位,或十位減個位。本地課程應該高級很多。
但科學或常識科,絶不算淺。
我是填鴨式教育下的產品,就算直至現在我也質疑國際學校方針的「效率」。我的思維是這樣的:K3應該學這些這些、如果學多過這些這些叫做「叻」,但如果去到太遠的程度叫做「深」,不用學。
我是填鴨式教育下的產品,就算直至現在我也質疑國際學校方針的「效率」。我的思維是這樣的:K3應該學這些這些、如果學多過這些這些叫做「叻」,但如果去到太遠的程度叫做「深」,不用學。
但自從我參加過唐小B K3其中一個field trip之後,感受到小朋友的學習能力沒有界限。那次field trip,我記得他們己懂得分辨mammals, reptiles, fish, birds, amphibians;
還有 herbivore,
carnivore, omnivore的分別(還有其他,當然),這些是我覺得「深」而不用在K3教的,但他們學了,像易如反掌。
所以經過了這個field trip,我開始減低對國際學校方式的疑慮。或者說,本地制度有它的利與弊,國際模式也有利與弊。你問我看法,時代己不同,以前我們靠背誦記下的「知識」,現在靠一個internet,幾分鐘己可以recall出來。現在「記性好」的相對優勢已很低,更重要是,懂得追求、理解、分析、創新。
一年的K3,有起碼6、7個field trips! 嘩,我覺得超多。但他們是透過field trips學習,field trip就是他們的「課本」,你又不能怪他們field trips多。(By the way,他們真的是沒有課本的。)
一年下來,最明顯是中英文的語言能力大躍進,唐小B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長大。
今年P1我開始加強中英數的基本訓練,所以唐小B終於展開了在外上學習班的生涯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