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小B無疑是在物質很充裕的環境下長大。
某天,bedtime story時間,我不知為何說起「窮」(Poor)。
我對他說:「你看,你有這麼多的玩具。有些小朋友,只有很少玩具呢! 有些小朋友,只得一件玩具,有一些,可能沒有玩具啊。你願意和他們分享你的玩具嗎?」
唐小B:「佢地曳曳,所以冇玩具啊!」接著又說:「佢地好曳啊!」
背景是:唐小B有時會得到玩具作為奬勵或鼓勵;相反地,如果他頑皮,我們會拿走甚至丟掉他的玩具,以作懲罰。所以,未到4歳的他,以為其他小孩是因為頑皮,所以沒有玩具。
我嘗試解釋,花盡唇舌,但都是對牛彈琴。跟他說「沒有錢」、「沒有食物」,他根本聯想不到。
以前也試過一次,和他看書,書中小孩在喝牛奶。唐小B說:「佢個『姐姐』响邊度呀? 」
香港人都知道,「姐姐」即是工人姐姐。唐小B每天喝奶,都是工人姐姐為他準備,因此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。我解釋,不是每個人都有「姐姐」,但我覺得,以他年紀及成長環境,這樣解釋不會有用。我懷疑,就算到他十歳,也不會明白。
這就是我們的茅盾:努力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質素,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take things for granted,不懂珍惜、不懂人間疾苦。
我自己的成長,物質條件肯定遜於唐小B、唐小小B。但老實說,我小時候也不窮,獨立工作後更不能說窮,或許連我自己也不能真正明白貧窮。
有人把孩子送去內地山區生活一年半載,以體驗貧窮。我相信這個方法很有效,但恐怕我不能效法。去到山區,我擔心連我自己也捱不住,更不捨得讓年幼的孩子去體驗。
我覺得我們的生活水平己不錯,但仍然不時聽到這種反應:「吓,你地冇車呀?」或「吓,你得一個工人咋?」我只能一笑置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